《遇見未知的自己》--張德芬
我們有時候總是分不清每一件事與我們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太容易被事情所困,或者被情緒所困,我們總想要控制每一件事,想要面面俱到,而思前顧後,反而綁手綁腳,導致寸步難行,一事無成。當你靜下來,仔細、梳理分類後,你會發現,真的,世界上只有這三種事,自己的事、別人的事、老天的事。我們能夠做的就是把握住自己的事,別人的事和老天的事就放手吧,不去干涉。
- 自己的事,就是關乎自己生活,自己能處理能掌握的事。
- 別人的事,就是關乎別人的生活,別人的人生,別人世界的事。
- 老天的事,當然就是我們這渺小的人類無法參與,只能聽從老天安排的事
第一次聽說這個道理,是由*《遇見未知的自己》--張德芬書裡看到,我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很感恩生命讓我遇到如此美好的書。我終於明白,一直以來,愛內耗、糾結的自己是多麼的愚蠢。而當我把這個道理切實運用在我的生活中後,我減少了非常多的焦慮,我過得更加輕鬆和快樂了。
我們人類生活在一個三維的世界裡,每天會接觸到千種萬種的資訊,注意力是根本無法去處理所有的資訊的。所以,我們必須要把有限的精力放在最重要的,也是我們首要需要處理的事情上,這樣才不會耗費精力。也就是目標導向地生活,全神貫注地把精力放在自己的事上。
《被討厭的勇氣》
第二次聽說類似的原則,來自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阿德勒提出,在人際交往中要學會課題分離。從「這是誰的課題」?或者「行為的最終後果由誰來承擔」?把自己的課題與別人的課題分開。不去干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讓他人干涉你的課題。做到課題分離就可以解開來自人際關係的束縛,生活可以過得更輕鬆、簡單。阿德勒甚至提出「所謂的自由,就是被討厭」,或者說是不害怕被討厭,當你明白了這個點,你就不再去追求被人的認同和害怕與別人不一樣了。而我們能夠做的只有自己的事,對於別人,我們最多能做的就是支持和鼓勵。請不要再糾結其他事,給自己徒增煩惱了。
當你真正領悟到課題分離,你就不再尋求他人的認同。因為你明白,我們不是為了被人的期待而活,我們需要為了自己的而活,為了自己的幸福而活。至於他人怎麼看我,那是他人的看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看待世界的評分標準,世界上65億人,可以每個人都不一樣的,我們無法左右和控制。
阿德勒心理學又被稱之為「勇氣心理學」。確實,人生的道路中,要成長和改變是要非常大的勇氣的。我們人類,都是從弱小無力的,需要被照顧的嬰兒和兒童長大成人,如果隨著年齡的增長,但我們的心智還停留在渴望被保護與照顧,我們就沒辦法進步、成長。我們必要勇敢地下定改變的決心,才能走出一條自己的成長的道路。舒適圈的安逸只會成為成長的路上的絆腳石,只有勇往直前才是成長之路上你該緊緊相擁的品質。
為什麼我要說這些呢?因為我知道,很多人在面對改變時,包括曾經的我自己,下意識的反應可能是不可能,做不到,我不行;作法好一點的人,第一反應是,這個很難吧?這些反應都是我們的自我保護機制,保護我們踏出舒適圈,結果我們只會停在原地。
當我認識到這些都是藉口,都是在自己保護的時候,我會感謝它們的到來,然後告訴它們,謝謝你的提醒,我是安全的,我不再相信你,請你離開。於是下一步,我會先拿出勇氣下定一個決心,然後,不管路上遇到甚麼阻礙,都努力嘗試去突破,這個點不行,我們再換一個切入點,再嘗試。只要決心在,我們必定會成功。
所以想要人生有所改變的人,拿出勇氣來,不要再給限制性的思維綁住你前進的腳步了。
自己的事--好好愛自己
自己的事當然就是好好愛自己和取悅自己啦。大家可以看我過往發的愛自己的相關文章。
別人的事 -- 不去理會
別人的事,就是關乎別人的生活,別人的人生,別人世界的事。
西方有句名言,送給你,希望能給你點啟發。
「神啊,求祢賜我寧靜的心,去接受我所不能改變的事,
賜我勇氣,去改變我所能改變;
並賜我智慧,分辨兩者的差別。」
“God, give us grace to accept with serenity the things that cannot be changed,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which should be changed,
and the wisdom to distinguish the one from the other."
從小,我們被教育,和很多關係、團體所綑綁。我們是父母的孩子,我們有兄弟姐妹,我們是合法夫妻,我們有親戚家族,我們是xx學校的學生,我們是xx組織的成員⋯⋯但其實,我們都是獨立的個體。
有些人會說,我的孩子,我的老公,老婆,我的親人,不是別人,我們是一家人。嗯⋯⋯你要做的正是要把除了你自己以外的所有人分割出去,包括你以為最親近的人。
我不是說這些關係、團體的身份完全不需要理會,這樣似乎很無情。而是說,我們需要有更明確的關係定義。那些別人的事,不是我們能左右、決定、能去經歷的。我們需要有這個意識,把這些事從你的世界中變得不那麼重要,不要試圖去控制、去期待、去惶恐不安。不要做無意義的,甚至是負收入的投資。而是把精力只放在自己的事上。
一直試圖去干預別人的事,甚至會覺得別人的行為怎麼這麼笨?這麼蠢?教他們這樣、那樣做,把自己當作是看破全局的大師。這其實是很吃力不討好的事。上天是公平的,每個人都有一次人生可以活,每個人都有一個人生可以把握和掌控。我們活在這個世代,已經非常地幸運,有很多自由可以使用。我們這一生,只需要做好對自己負責任的人生即可。
《與神對話》中,神強調,他創造人類,就是要人類去經歷去體驗的,所以人應該盡情地去試,去感受你想要在這個世界想做的任何事,去代替神體驗這個3D世界。無論過去的你怎樣,只要你願意,隨時都可以重新選擇、重新出發新的起點,譜寫一份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人生劇本。要知道你的人生和別人的人生一樣重要。
尊重你自己的這一生,同時也尊重別人的這一生,過好自己的人生,不要去干預別人的人生。更何況,我們根本干預不了別人的人生,就算今天你控制了某人的行為,你能一輩子和他一起生活?幫他做所有的決定?你能為他的人生負責嗎?你能承擔他的人生所帶來的一切後續發展嗎?你無法譜寫他人的人生,即使那個人是你的丈夫、父母、孩子、親戚、朋友⋯⋯去接受這個事實。
如果我們活得更有邊界感,我們就會更自在,更快活。
當然,我們面對別人的事,最好的愛的語言就是給予祝福、鼓勵與支持!
QA1. 我是如何處理別人的事
曾經的我敏感又單純。如果家族裡,有人發生了什麼事情,總是會「關心」,去瞭解發生什麼事,與他共情,建立連結,去感受別人的感受和處境,給他「指點,建議」,替他緊張、擔憂,陪他走出傷痛。
但其實,這個做法是非常耗費自己的能量的,而且也是無意義的。當你與負面情緒共情,你就無意識地把負面情緒也帶入你的生命中。雙方都處於負面能量之中,能創造出什麼新故事出來?評論他人,對他人提意見,企圖改變被人也是很愚蠢的。對方是個成年人,難道很多道理他不懂嗎?你企圖改變他,為他的事出謀劃策,規劃著別人未來,還美其名曰「為了你好」。你知道什麼對於他的身份、背景、年齡下,好的選擇嗎?或許連他自己都不知道什麼叫做好,他需要自己去試,去尋找。與其陪他擔憂,傷痛,與負能量糾纏,對你們雙方都不利,不如給予對方祝福吧!
現在的我,不會主動去瞭解家人的事情。如果當事人不找我,我也不會過份去關心,去共情。不再做負收益的投資。我會把那些原本去消耗能量的時間留給自己,去創造正能量或者儲備能量。當然,如果有親戚、朋友找我聊天,我也是很樂意的。我會先保護好自己的能量,不與負能量糾纏,不會過多評論,而是分享如果是我,我的作法會怎麼。最後怎麼做就是他人自己的決定了。
當然我也會給予他祝福、鼓勵和支持!
QA2. 孩子的事也是別人的事嗎?
有些人會說,我的孩子,不是別人,要把他分割出去,做不到呀。
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父母應該在孩子童年期(6-12歲)就開始從對孩子,從單方面的控制和調節(幼兒期)逐漸轉變為父母和孩子一起做決定。父母允許孩子自己做出行為的決定,但同時監督並指導孩子的決定。所以父母早應開始學習與實踐:「退出控制,但不退出愛的」的原則來和孩子相處。等到孩子成年,就由孩子自己決定自己的生活。
你不需要把他們完全地分割出去,但你一定從小就要把他們當作獨立的個體來看待、培養,你們之間的關係是平等的,民主的,相互尊重的。這樣孩子也會更加獨立,更加融入這個世界的遊戲中。對於未成年孩子的教育也應該是以引導式教育為主,在你們設定的底線範圍內,讓孩子自己做決策,自己參與自己的人生。拒絕做怪獸家長。
未成年的孩子,你需要主動去引導,如果孩子已經成年,那孩子的事,就絕對是別人的事。請不要把過多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不要去控制孩子的生活,不要去評論孩子的過失。讓孩子自己去體驗屬於他們的世界吧。如果孩子向你尋找幫助,你的側重點一定是,先考慮自己,再給他們一些建議與方向。請記住,兒孫自有兒孫福。
QA3. 別人的評價也是別人的事
如果你是討好型人格的人,我勸你記住。別人怎麼評價你,也是別人的事,我們根本沒辦法改變。
每個人的生活背景,家庭教育,文化程度,成長過程接觸的人事物,甚至看的書、媒體都不同。這些都會形成每個獨立的人格。所以為什麼說這個世界上沒有完全一樣的人。即使是雙胞胎,他們在面對同樣的處境時,選擇也可以完全不同。
那你說,你能猜到你對面的那個人是怎麼看待你的嗎?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把量度和評價人的尺,不要去試圖符合那把尺子,因為這是非常低回報的投資。越是用力做好某件事,反而因為緊張,越容易把事情搞砸。不如,輕鬆做自己,不在乎別人的評價,不去想控制不了的事。喜歡你的人會聞香而來,不喜歡你的人,再怎麼表現也無濟於事。這就是「花若盛開,蝴蝶自來」。
去練習不去控制自己控制不了的事吧。
老天的事 -- 感謝神
老天的事,當然就是我們這渺小的人類無法參與,只能看著乾瞪眼的事啦。
愛去煩惱老天的事,就是活著最彆扭的人。人類如此渺小,我們又怎麼能和天斗呢?觀察下,自己平時都為了什麼事而煩惱?
前方塞車,估計要遲到了。
飛機延誤,在機場乾等1小時。
因為疫情防控,計畫好的旅行去不了了。
明天下暴雨,戶外活動得全部取消。
這些都是老天的事,我們是想管也管不了。很多脾氣暴躁的人,就是沒有好好分辯清楚,這些屬於老天範圍的事,我們只能接受事實,臣服於現實,既來之則安之。發脾氣也解決不了問題的,只會讓你陷入負面情緒中。
如果要有好心情,可以告訴自己,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我們人類是那麼自大、狹隘,看問題總是片面地。神卻能從更高的維度看世界,她如此安排,請相信一定是有她的道理。世界上發生的一切都絕非巧合,她一定是為了我們得到最好的利益而安排的。
《與神對話2》中,神說,萬事萬物皆有完美,請努力看到完美!是呀,也許神送給你的禮物,包裝並不討喜,但請拆開它,它會驚艷到你!收好神送你的每份禮物。
去感謝神吧,她會給予你更多的美好!
類似我之前的經歷,以前的走路步態不僅不夠自信,還會對腿部肌肉造成磨損。後來,我找了教練幫我矯正步態,教練教我如何擺手臂,如何運用臀部肌肉,如何訓練足功,在我反覆練習後,形成肌肉記憶後,現實生活中,我才能自然地正確行走。可見練習是多麼的重要,如果大家覺得今天的文章有幫忙,記得一定要多次觀看,成為肌肉記憶後,在生活中自然地運用。
0 留言
留下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