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怎樣的原生家庭中長大?你意識到泥潭在哪裡了嗎?6 步帶你走出原生家庭的困境

引言

近年很多人在討論一個人性格的時候總是會連同討論他的原生家庭。大多數人都認為原生家庭對於孩子的性格起到至關重要的一環。本文將會以我的原生家庭為例子,講述原生家庭是什麼意思?不幸的原生家庭有哪些表現?不幸的原生家庭帶來了什麼傷害?而你意識到你的原生家庭對你造成了傷害了嗎?該如何走出傷害呢?


原生家庭什麼意思

原生家庭是指自己出生和成長的家庭。這家庭的氣氛,傳統習慣,子女在家庭角色上的學效對象,家人互動的關係等,都影響子女日後在自己新家庭中的表現。人要認識自己原生家庭的影響,才不致將原生家庭一些負面的元素帶到新家庭去。


不幸的原生家庭有哪些表現?

不幸的家庭在生理上對孩子造成的傷害應該非常容易被看到和發現。所以本文暫時不加述說,只說原生家庭在心理上對孩子造成的傷害。

我在一個愛控制、固執、古板、傳統的家族中長大。

他們從小就喜歡給我們這些小孩上思想教育課,就是一直給我們同輩小孩洗腦,以對我們好的名義,教導我們應該怎樣,怎樣過好生活,做人。在他們的教育中,充滿了打壓、嚇人,給你製造羞愧感,製造恐懼的語句,從而控制我們的思想。希望我們孝敬父母,順從父母的話,好好讀書......

1. 洗腦式教育,控制、規劃孩子的人生。

2. 打壓教育,孩子會從小相信自己真的不夠好,差人一等

3. 製造羞愧感

4. 製造恐懼感

5. 道德綁架,孩子活得不自在


不幸的原生家庭帶來了什麼傷害?


1. 洗腦式教育

「我們都是為你好,不行.......,必須.......」
「辛苦把你養這麼大,一定要聽話」
「你怎麼這麼不乖,要聽父母的話」
我都給你買了XX, 你要聽話」
「一家人,一定要團結,一定要聽話」

洗腦式的教育就是幾乎每天都在講同樣的話,灌輸思想給你,企圖控制你,讓你的人生跟著他們想要的方式走。

他們最常說的話就是「都是為了好」,其實根本就是為了他們自己好吧。為了讓他們自己好受,心理舒服,符合他們的期待。

那你們又真的知道什麼叫做好嗎?難道我們會對自己差?我們都已經成年,長大,我們需要過自己的人生,而不是你們認為好的人生。上天給了每個人一個人生,這是公平的。請你們好好過自己的人生,我們也要過好自己的人生。孩子不應該成為你們人生的附屬品。不是用來填補你們人生的遺憾的。

希望你們能夠明白,世界是只有三種事【自己的事、別人的事、老天的事】,把精力都放在自己的事上面。





2. 打壓式教育

「你都幾歲了,還做不好」
「你不夠聰明」「你還小,你不懂」
「你怎麼越做越差?還不如從前」 
「XX家小孩,又考第一了,你再不努力怎麼辦?」
「太差勁了」「笨鳥先飛,成績差就再比別人努力。再加把勁」
「要聽大人的話,99歲的老人還要聽100歲的老人說的話」


如果你相信了你家人的話,你會無意識地覺得自己就是不夠好的普通人,不敢嘗試新事物,總是很自卑,不相信自己也是有能力的。覺得自己太小,當然還不懂,跟著父母的安排即可,他們不會害我的。長久下來,沒有了自己的主觀意識。又或者活著很矛盾,為該不該聽父母的話,而長期掙扎。



3. 製造羞愧感

「你爸媽在外工作很辛苦,早上去晚上回來,沒有休息,都是為了你們。」
「不好好讀書,怎麼對得起你的父母?」
「都是為了你,我們才...」
「下面的弟弟妹妹沒做好,你這個姐姐怎麼當的?」
「我都給你買了XX, 我要辛苦工作好幾天」


如果你有聽說過大衛.霍金斯的能量表,就應該知道羞愧是屬於最低層級的能量。當一個孩子一直被告知是因為自己的錯,才造成生活的艱難,什麼都不懂的孩子會真的接受與相信,而手足無措地活著,身心俱疲。賺錢本就不該是孩子的責任,為什麼要讓孩子承受本就不屬於他們的?難倒孩子羞愧了,可以改善生活嗎?

羞愧感會讓孩子十分地自卑。他們無法和別人正常社交。輕則孩子會形成討好型人格,總是在人際交往中討好別人,不令別人失望。重則孩子會封閉自己,拒絕社交。

能量等級表



4. 製造恐懼感

「不讀書,將來沒有工作,活不下去。」
「我們小時候飢荒,都沒有飯吃,你們要憶苦思甜。」
「再玩你就玩物喪志了,出社會了,你就知道錯,什麼都不會,沒有人請你,打工都沒人要。」
「不要給人騙,只有家人才是真心真意為了你好。外面人都是為了圖利益,你年齡小,還不知道,萬一給人騙走,你一輩子就完了。」
「年齡大了,要成家。不然沒有人要了,像xx,賺再多錢也沒用,人生不夠圓滿。沒有孩子養老。老了生病了,都沒有人來看你。」
「女人的人生很短,精華就是這幾年,過去了就不再了。」


恐懼會讓人畏畏縮縮,裹足不前。做每件事前都會盤算最壞的情況,是非常累的。甚至還沒開始,就已放棄結局。當然思前顧後的人,沈穩、可靠。但是,我更傾向勇敢、樂觀、主動出擊的性格。

其實,有時候,恐懼就只是一種感覺, 你要做的就是辨認出它,繞過它、釋放它。

與其在幻想、糾結著不一定會不會出現的情形,不如等真的出現狀況了,再想辦法處理,是不是更加有效率呢?或者你幻想的100種情況,99%都不會發生呢?



5. 道德教育/綁架

「這樣會給人看不起」
「你這樣,別人會怎麼看我們家?」
「中國人就是要尊老愛幼」
「父母辛苦幫你養大,要他們的聽話」
「在家要聽父母的話,在學校要聽老師的話」
「做姐姐應該要為弟弟妹妹著想,你讓弟弟妹妹先,讓著他們」


活成別人眼中的乖孩子,你會快樂嗎?社會上總是有很多條條框框,它不是什麼法律,法規,只是社會發展下,大多人接受的約定俗成的活法。如果我們都跟著做,那我們會活成別人想要你成為的樣子。當然如果你不覺得有問題,也是沒有關係的,這也是一種選擇。但如果,你想要活得自在,就必須要按照自己的意願活著,出發點是「愛❤️」。是我喜歡這樣活著。

而不是別人告訴你的方式活著,不是應該怎麼活會比較好,不是為了不讓別人看不起而活著,不是為了不讓別人碎語而活著。



你意識到你的原生家庭對你造成的傷害了嗎?

我知道我的親人們人都很好,都是善良的人們。我並沒有怪他們對我成長的路上造成很多阻礙、創傷、困苦。因為我知道他們也是這麼長大的,他們無意識地繼承了過往的被教育模式來教育下一代罷了。而且,至少他們還是把我引入正途,做個善良,循規蹈矩的人,生活無風無浪。然而,這些壓抑的環境,卻很難令人接受,過得開心、自在。

其實我並不是一開始就意識到這些都是阻礙我前進的阻力。只是會感覺到有些話不愛聽。畢竟我也是從小就是這麼長大的,這些已經成為我的潛意識,或者做人的原則了。

直到疫情3年期間,這3年我已不斷成長,不再是當初的自己。疫情後再次回家鄉,帶著覺知的我,突然意識到,原來我從小是在這種壓抑的環境中長大的。這樣的家庭背景,塑造了曾經那個敏感、自卑、愧疚、畏縮、不配得感、討好型人格的我。不過現在,我長大了,我希望用我自己的方式活著,帶著覺知的心,避開曾經深陷的泥潭,大步向前走。

我深知改變一個人是非常難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潛意識的,有時候甚至我都不知道自己深藏的潛意識是什麼。要改變一個人的潛意識會有一定過程的。如果要刻意改變,大概也需要21天。

所以我並不會想改變他們,畢竟也我也不是我能控制的。我仍然會愛著我的家人們,我也會把我想法告訴他們,但如果他們根本不願意聆聽,說再多也是沒有用的,所以我選擇不叫醒那些裝睡的人。他們有他們的活法,或者他們的覺知只是未到時機,又或者一輩子也不會醒。誰知道呢?

說了這麼多原生家庭的傷害,記住,並不是要讓你去責怪、恨他們。仇恨並不會帶來光明,只有把光帶進來,才會有愛的出現。試著去理解他們,包容他們。但絕對不是去認同他們。



六步帶你走出原生家庭的困境

6 步帶你走出原生家庭的困境,原生家庭










一、 意識到哪些行為、思想是因為原生家庭造成的

想要改變自己,第一件事就是要有意識。當你沒有意識到問題時,你就只會渾渾噩噩地活著,像小時候一樣,被控制著,也不覺得有什麼問題存在。帶著覺察的心,觀察、回顧自己的原生家庭環境。可以對照文章中,我的家庭常給我的教育,去發現,去覺醒。

或者去觀察你的父母,有哪些行為是他們的習慣?他們把這些習慣傳給你了嗎?你認同這些習慣嗎?這些習慣對你自己真正想過的人生有幫忙嗎?你該摒棄嗎?去發現,去覺醒。


二、放下過去的一切

我常覺得要意識到過往的種種,知道起因,你才會有後來改進的經過和結果。但是,千萬不要誤會,回憶過去,不是讓你再次深陷泥潭,不要和過往的情緒糾纏不清。

如何做到呢?可以用第三者的角度回憶過去,不帶情緒,不帶批判,就只是描述,不去悲傷、惋惜,不要與負面的情緒共鳴,糾纏。

要知道你回憶過去的種種,目的是,從回憶中重新再做一次選擇。一次屬於你的二次選擇。


三、 經濟獨立

經濟獨立是最重要的。如果你出社會後,還在向父母要生活費,那麼就很難擺脫父母對你的控制。

父母覺得你還是和小時候一樣,還需要照顧你們的生活,他們也不會改變過往的思維。其次,他們不相信你有能力處理好自己的事,他們有義務照顧你,管好你。再者,你們拿了父母的錢,感覺需要為父母做點什麼,不希望他們傷心,或許不知不覺又陷入原生家庭環境中去。


四、搬出去住

如果你的內心還不夠強大,容易被他人影響,避免與影響你的人一起生活也是不錯的選擇。這也是為什麼成年後,大多數人都會搬出去住的原因吧。不需要再每天面對價值觀和思維都不一樣的父母,減少了花費時間去覺察、對抗、解釋與磨合。畢竟把精力花在其他更值得的地方才能活出精彩。🥳🥳🥳


五、加強自己的內心信念

當你內心不夠堅定時,是很容易被動搖和被帶偏的。一個堅定的內心非常重要。

1. 要認識自己,想好自己的人生原則是什麼?


遇到事情,請第一件事問自己,這件事的目的是什麼?和我的目標一致嗎?是否影響我的初衷?有破壞到我的心情?我是否願意這麼做?

簡單來說,就是設好自己的底線,不要讓任何事輕而易舉就破壞了你的原則。堅持守護自己的原則。 



2. 放棄得到家人的認同。

為什麼我們小時候會很聽父母、家人的話?因為我們希望得到他們的認同與肯定。想成為他們心目中的乖孩子。另一方面,從遺傳學的角度看,孩子對於父母是有絕對的忠誠度。現在,我們想走出泥潭,就必須放棄當時驅動我們行為的力量--得到他們的認同。還有,有意識地看待忠誠這個觀點。

得到自己的認同吧,我們要為了自己的人生而活。




六、心平氣和,堅決說「不」

有些事如果破壞了你的原則,對家人就平心靜氣地說一句:「不」。

然後堅持做自己。人生是要活出來的,解釋再多也無用。


或許有一天他們會明白吧!




發佈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