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需要迷信權威 | 拋掉標籤、刻板印象、有色眼鏡,4 步帶你走出迷信權威的思維


引言

在中國社會,人們普遍對權威崇拜有加,認為權威的意見是絕對正確的。這種思維就是迷信權威,盲目追隨,甚至不會去思考權威觀點的合理性。直至當今的社會中,這種現象仍然很普遍。然而為什麼在中國社會普遍存在迷信權威呢?迷信權威有什麼副作用?怎樣才能摒棄迷信權威的思維呢?4個步驟帶你走出迷信權威的思維。


一、為什麼在中國社會普遍存在迷信權威的現象?

首先必須聲明,不是其他社會就沒有這個現象。而是,我生活在中國的社會,觀察到中國人普遍存在這個現象。這個普遍指的是很多人都會迷信權威,而不是說相對其他社會、國家,中國的問題比較嚴重。畢竟我也不瞭解其他社會、國家的生活情況。我只是說我觀察到的現象而已。


1. 中國的文化傳統,家庭、學校教育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思想影響著中國幾千年的歷史。而儒家思想中的“禮”是指通過遵循規範和禮儀,才可以建立起秩序和尊嚴。它強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說的就是對於人的身份劃分,社會中每個人都要做符合自己身份的事。對於比自己地位高的人,必須尊重愛護。

小時候還被教育要聽老師的話。但老師也是人呀。老師也會犯錯。有多少人因為老師的過失,而留下童年陰影?有多少人因為老師的忽視,而對自己失去信心?

孩子從小生活在這樣的社會、教育環境中,潛意識中自然認為先賢、長輩的想法更加有智慧和經得起時代的考驗。經常教育孩子,99歲的人都要問100歲的人的意見。




2. 學校教育不夠普及

在上一個世紀,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學校教育。大部分的人可能因為政治、家庭經濟等原因而無法接受中、高等教育。而在現代這個學歷作為招聘工作的主要標準的年代,大部分人就會也將其作為評定自己的標準。他們認為接受過較高教育的人,更加有文化,有深度,有智慧。

他們會以對方上過哪家大學來判斷是否相信這個人說的話。




3. 學校教育的不足

即使到了現代社會,中國的傳統教育以應試教育為主。填鴨式的教育,根本無法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性。應試教育不求探索,只求背誦所謂的結論和總結,反而加強了孩子對於權威人士意見的信仰與支持。
學校老師是否有告訴你,寫文章時引經據典更具有說服力?於是作為寫作的素材,孩子背了多少的名人名言?


就在這種大環境下宣揚遵循規範和禮儀,上一代認為自己文化不夠,下一代缺乏獨立認知、思考的情況下,造成了中國普遍社會,對於權威的迷信與推崇。



二、迷信權威有什麼危害

聽取先賢、專家的意見並沒有什麼問題,但如果過分相信,就會有負面作用。凡事都是過猶不及。


1. 社會、國家層面

社會、國家或許會因為人們相信權威,從而可以更快速地控制社會上的輿論與方向。
但是,社會上會缺少更獨立和創新的人才。社會會發展緩慢。


2. 個人

容易受他們控制、影響,沒有個人主見。
看待問題容易出現偏見,無法全面分析處理。
難以相信自己的決定。



三、我是怎樣摒棄迷信權威的思維呢?

小時候,我就很敬佩、相信老師。甚至希望長大後可以做老師。中學時,看到有老師侵犯女學生的新聞,我無法理解,但老師在我心中的位置還是沒有動搖,還是崇高,值得敬佩的。

長大後,懂事了,知道老師只是一個職業,不需要給老師帶上過多的光環。樹大有枯枝,老師也有一些會做不道德的事,會犯法的人。但就是對於老師,律師等專業人士的這類群體的印象就是正直、正確、專業的。大腦還是下意識的認可、崇拜他們。




直至2019年,發生了很多事,也體悟了很多事。2019年,香港發生了一連串的事件。電視,電台,新聞,報章,YouTube 都出現很多人出來發表意見。一天發生了某些事情,大量的媒體、自媒體都出來高談闊論。有些,猜測上面的想法,猜測上面的指示,猜測某某某高官的佈局,猜測某某的顏色,評論下一步應該怎麼做,評論某些行為、人,傷痛這些,咒罵這些……




各個專業人士、學者、評論員、KOL都出來各抒己見。有些所謂的位高權重的專業,不知道是出於真心,還是所見資訊有限,居然睜大眼睛說謬論。聽得這些多了,突然有一天,『叮』的一聲,我突然意識到,不要被頭銜、職位、修讀專業等標籤所迷惑,他們的言語也不一定正確、可信。不要對權威有迷思,更不要被有心之人利用其外在頭銜,故弄玄虛,操控和引導。


我同時也明白一個道理,大多數人信奉的觀點就不一定正確。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裡,並不是靠數量取勝。如果你有些想法和大眾不謀而合,那你要多加小心和審視自己了。這也是著名的80/20法則吧。


也很感謝我摒棄了迷信權威的迷思,我的牛皮癬才得以痊癒。2020年我爆發了牛皮癬,當我看過西醫、中醫,都告訴我這個病很難治。還好,我並沒有相信,我心底一直有一個聲音告訴,我一定可以痊癒。雖然過程中有點曲折,但我最終成功了。2022年,我的牛皮癬康復了。感恩一切命運的安排。或者一切真的都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



四、如何摒棄迷信權威的思維?

再說2019年開始爆發的疫情,各路專家、醫生出來說話,引導輿論。大家也是被今天一個說法,明天一個指導搞得團團轉。大家可以自己想想、回憶一下🤔️

你又有什麼總結呢?

4 步帶你走出迷信權威的思維,摒棄迷信權威










1. 要有無須迷信權威的意識 

我們必須要意識到一個問題可能存在問題,才能在遇到類似問題時,提醒自己。

例如,今天學校老師告訴你,「你的孩子非常調皮,在學校非常的不聽話,功課也非常的差,將來一定會輸給其他孩子」。你首先要記得提醒自己,無論老師說了什麼,老師說的話不一定正確。這便是有了不迷信權威的意識。


2. 練習覺察自己的偏見

如果你經常聽信權威,也代表你經常對很多事持有偏見。你必要要時刻觀察自己對於身邊發生的事情是如何分析與處理。是否經常標籤別人?有慣性的思維?會有先入為主的主管意識?


輕鬆點,就推薦你們看一部非常舊的港劇《壹號皇庭》1-4。專業的律師需要用專業的角度,全方位地看待事情。甚至需要用上帝視角或者說是旁觀者的角度冷靜地、中立地看待事情。他們不會因為表面證據、輿論的導向而被大流左右引導推論;他們不會因為結果導向判定嫌疑人是否有罪;他們不會因為即使知道當事人有罪而不接受案件;他們知道自己的身邊是代表當事人,就必須為了自己的當事人出聲;他們可以很快反應並提出對方律師有意無意地引導而未審先判;他們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權益,即使他十惡不赦,我們不是神,都不該有判斷他們生死的權利,所以他們努力為當事人辯無罪.....

看劇時,你可以將自己帶入角色中,看自己如果是他們,你會怎麼做?如何才能向他們一樣中立地看待事情。(即使有時候他們也只是為了一份工作,先不要管對錯,我們要從中學習的是中立的思維。)從生活中糾正自己的以偏概全。




3. 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不要相信別人的話,自己思考。從多角度分析看待、評論事物。根本不需要聽所謂的專家意見。專家有可能會出於某種利益考量而引導你。或者因為他自身的位置而做出的結論,未必適合你,具有一定的侷限性。只有你自己才會真正從你的角度為自己考慮。

如上面的例子,老師說的就一定正確嗎?孩子不都是愛調皮的嗎?你聽老師的話,就因為他不乖嗎?是否孩子有自己的考量呢?你問過孩子的想法嗎? 功課差就一定是孩子的問題嗎?難道考得上好大學就是贏得人生最終的勝利嗎?......


4. 相信自己

很多事都沒有所謂對錯、好壞。你永遠不知道今天你認為的好與壞,在20年後,還會再次這麼看待嗎?所以只求當下問心無愧。如果你做好了決定,那就去吧,相信自己。就算有撞板,也會是一個美好的經驗。但請相信自己的決定。

當然,參考意見是絕對沒有問題的。我想說的重點是,不需要把權威的位置擺得太高,過分盲從。

 

5. 日常生活--保持開放心態 open mind

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帶著總是在評論的眼光看世界,那樣你會很累。不如試著,不要任何評論、情感地看待問題,用開放的心態看世界。

例如,你聽說有人為了買房供樓過著非常拮据的生活。

一般人:
可能會覺得太離譜了,完全想像不到應該怎麼過,覺得他過得太辛苦了。(感受他人的生活)
如果是我,我肯定做不來,我會奔潰的,我還是要及時行樂。(帶入自己)
這簡直就是被資本家利用,當一輩子的樓奴。(評論社會,評論他人)

你也可以這樣:
你就當作是一個新的認知。哦,原來有人這樣活著。嗯,好吧。(然後就和你沒什麼關係了,僅此而已)







期待你們完成蛻變的好消息。💫

 




 

發佈留言

0 留言